【来源:浙江在线】
编者按:从“村BA”到“村乒”、从“村越”到“村K”、从“村画”到“村棋”,浙江乡村的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一批接地气、聚人气的“村字头”IP频频出圈。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衍生出的新业态,正在成为打开城乡融合、乡村振兴的新风口。浙江在线推出《乡村IP成长记》系列报道,以记者蹲点报道的形式,聚焦各类“村字头”IP背后的文化脉动、幸福生活、产业发展,展现浙江乡村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。
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毛力自然村,一家名为Bamboo Coffee Roasters(毛竹咖啡)的咖啡馆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。近日,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这家藏在山坳坳里的乡村咖啡馆,一探其究竟。
【藏在山野间的咖啡店】 从慈城古县城出发,沿着毛岙村的方向前行,满眼是层层叠叠的绿色。远远就能看到一幢既古朴又不失美感的砖瓦民居,这就是Bamboo Coffee Roasters(毛竹咖啡)。这个“肆意生长”在山间、田边的咖啡馆,由村内闲置房屋改建而成,面积不大,所有的陈设装饰都由主理人Frank一手操办。全屋以咖木质色调为主,配上几盏暖黄色灯光,一股舒适之感由视觉涌入内心。
【为“爱”变身的乡村咖啡师】 店主Frank是一名德国工程师,与妻子在宁波相识后,放弃了高管的高薪工作,来到妻子的家乡毛岙村毛力创业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夫妻俩开办了这家咖啡馆,共同经营着他们的“咖啡梦想”。
Frank端上一份自制的橘子蛋糕,与记者坐下来聊天。“橘子是早上五六点钟在附近采摘的,然后我们用它来做了蛋糕。”除了蛋糕,夫妻俩还根据时令和当地特色,制作了果酱、甜酒等周边产品,研发了多种季节限定。
当被问及为什么想开咖啡店时,他认真地纠正道,“我们不是咖啡店,而是一家咖啡公司。”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在这间小小的门店后面,还藏着一间“咖啡工厂”,也就是Frank的工作间,里面整齐码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咖啡豆,正中间摆放着咖啡烘焙机、分拣机等机器,货架上则摆放着制作好的咖啡豆样品,俨然一个迷你的咖啡豆制作工厂。
【一杯村咖“飘香”乡村振兴】 “毛岙村三面环山、一面傍水,山好水好空气好,很多骑行爱好者会在环湖自行车道上骑行,累了来这边歇歇脚。”村民告诉记者,毛竹咖啡店开业后,连带着附近店铺的生意都好了不少,经常有客人来零食、买水,买农产品,让整个村子里变得更加热闹鲜活。
不仅如此,毛岙村的蜜橘、竹笋茶叶等农特产品的销路也因为有了这家咖啡店而更广了。店员小魏告诉记者,刚开始,村民们走过路过,总会在店门口窥视几眼,因为年轻人太多了还不好意思进去。如今,有些年级稍大一些的村民们张罗着亲朋好友一起进店感受。
记者走访发现,咖啡这一“万物跨界”的好搭子,正不断与更多业态擦出火花,“咖啡+非遗”“咖啡+艺术疗愈”“咖啡+露营”等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。在毛岙村,除了传统的咖啡店形式,采摘营地、民宿、研学基地、疗愈空间也是继“村咖”发展后的新产业融合。
【记者手记】 采访结束后,Frank依旧回到他小小的工作间,埋头钻研咖啡豆,用一杯简单的咖啡,点缀着毛岙村的三餐四季。这间因山中成片的毛竹而得名的咖啡馆,给村里带来的不止是一时流量与名气,而是看得见的发展契机与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。
其实,在浙江乡村,很多咖啡店早就成为“网红”店,各地游客慕名而来。为何浙江有这么多“村咖”?答案与浙江是乡村旅游“优等生”密不可分。“千万工程”实施20多年来,浙江的乡村游早已不再是“一张桌子,几条板凳”的传统农家乐模式,千村千面、原汁原味的乡村不仅是村民家门口的风景,更成为众多城里人惦念着的精神原乡。
和很多人传统观念形成反差的浙江乡村,激起游客分享的欲望,为“村咖”带来持续不断的流量;“村咖”兜售着美丽的风景和贴心的服务,让游客感到温暖、治愈,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绿色的“双向奔赴”。“村咖”这块小碎片,正生态共富、乡村振兴的大拼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