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润色后:
诺奖得主、中法美三国院士齐聚广州,共谋免疫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!
11月25日至27日,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(中法联合科研基地)承办的免疫学前沿学术峰会(广州)将在广州医科大学(简称“广医”)举办,诺贝尔奖得主朱尔斯・霍夫曼、杰马里·莱恩、布鲁斯·比尤特勒,以及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、法国科学院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的全球免疫及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齐聚一堂,共谋免疫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。
在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投入运营十周年之际,广州医科大学为何能吸引一众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咖?一切都要追溯到一个小小的果蝇。
果蝇,作为一种常见昆虫,虽然经常在我们生活中的果蔬上“惹麻烦”,却是科学家眼中的“白老鼠”。果蝇不仅繁殖速度快,容易饲养,便于观察,而且染色体数目少,不易变异。更重要的是,果蝇染色体和人的同源性高,人体75%-80%的已知致病基因与果蝇相似,因此它非常适合人类遗传学或疾病机理的研究。至今,已有6项诺贝尔奖都与果蝇相关,可见小果蝇已成人类免疫研究的“大功臣”。
免疫所的工作人员们正忙碌地观察果蝇,统计相关数据。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、法国科学家霍夫曼教授,便是以果蝇为模型,揭示了果蝇Toll基因在识别感染源、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,从而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理解,为人体先天免疫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为了加强中法两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,并为全球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,中法两国在2013年合作建立了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,由霍夫曼教授任名誉所长。
在2014年,免疫所正式投入运营,并牵头成立了国家果蝇资源中心,拥有全球最大的基于CRISPR/cas9技术构建的果蝇突变体资源库,是国内最大的基于果蝇模型的免疫学研究基地。小小的果蝇,如今已成为了广州免疫研究的“明星”助手。
“对于昆虫的免疫研究,未来也许会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”霍夫曼教授表示,免疫所致力于建成一流的基础研究中心,主要聚焦于使用昆虫为模型的天然免疫基础研究,未来将在广医的医学背景下,扩展到医学应用,探索机体识别感染性病原体,特别是病毒和细菌的基本机制以及随后控制防御反应的机制。最近,研究方向还扩展到了机体针对癌细胞的识别和防御反应机制方面,免疫所内数个小组合作紧密,将利用最新的研究手段针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研究。
多米尼克·费朗东教授,这位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资深教授、免疫所特聘教授,也强调了广东作为研究成果转化、应用的“桥头堡”的潜力。广东湿润的环境、复杂的生态系统利于多种细菌、真菌的散布和繁衍,免疫所落户广医不仅便利了诸多相关研究的开展,也为中国科研走向世界铺设了“桥梁”。
多年来,广东、广州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,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。免疫所所长焦仁杰教授表示,投入运营十年以来,该所通过中外合作,不断在免疫学领域取得突破。在《自然》、《免疫》、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等国际顶刊发文,创建了新的机体对抗肿瘤反应的动物模型,发现了新的识别肿瘤、病毒的天然免疫受体,扩展了不同物种的天然免疫抗病毒机制研究。
免疫所不仅成为了中法友谊的见证,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的平台。霍夫曼教授在2022年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,2023年又获得了首届广东省友谊奖。他对免疫所的未来充满期待,并希望看到它未来十年的更大发展。
广州医科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,借助国际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。免疫所的组织学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,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。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,免疫所吸引了众多免疫研究的顶尖科研人才,为国家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
文末,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将继续探索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,推动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,并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贡献更多力量。
(图片来源:由广州医科大学提供,如有版权问题,请与广州医科大学联系)